【每日一练】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师考试(12月31日)

时间:2018-12-31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1.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下列选项中属于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有效措施有   )。

A.因材施教 B.弹性教学内容

C.启发性教学 D.组织兴趣小组教学

2.下列选项中,属于讲授法的优点的是   )。

A.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C.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

D.有助于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课堂教学的形式包括   )。

A.全班上课 B.集体上课

C.班内分组教学 D.班内个别教学

4.目前,“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下列措施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有   )。

A.淘汰过剩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引导产品向中高端转变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C.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5.2016年1月1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

A.确保了教育公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财政的作用

B.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自主创业

C.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案例分析题

1.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成绩好的学生越学越有劲,而成绩差的学生越学越没信心,以致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校教育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即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新的教学方式被普遍采用的教学中,积极参与的学生与消极被动的学生同时存在,喜欢表达与沉默寡言的学生依然如此,发展迅速的学生与停滞不前的学生差异明显,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不仅没有在新课程新方法中被消除,而且还有扩大化的倾向。

请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对此案例现象进行评析。

2.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总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采用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大有提高。

请运用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的知识来评析王老师“新规定”的意义。

三、论述题

1.试述“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B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资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如允许加速学习或减速学习,采取能力分组及组织兴趣小组等。

2.ACD【解析】B项是讲授法的局限。

3.ACD【解析】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教学。

4.ABC【解析】D项是党的十八大(2012年)就已经提出来的经济发展方式。

5.BD【解析】略。

 

 

 

 

1.(1)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案例中的“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成绩好的学生越学越有劲,而成绩差的学生越学越没信心,以致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即违背了这一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佳的发展。案例中的“积极参与的学生与消极被动的学生同时存在,喜欢表达与沉默寡言的学生依然如此,发展迅速的学生与停滞不前的学生差异明显”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没有进行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3)班主任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注重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发展,只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集体才能健康地发展。案例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不仅没有在新课程新方法中被消除,而且还有扩大化的倾向”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没有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4)转变学习方式,注重现代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案例中的学校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5)案例中的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教学。认知差异包括认知类型差异和认知水平差异。①针对认知类型差异的教育:第一,教师须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认知类型。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认知类型的优劣时,学生才会在学习中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主动、积极的方式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来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本案例中,不同认知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首先,教师没有采取方法和措施使学生逐渐对认知类型产生了解和兴趣;其次,教师没有帮助学生明确每种认知差异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针对不同认知类型的优势和劣势应该采用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后,针对学习者的反馈,教师没有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573 —— 574 —— 575 —— 576 —第二,教师要明确适应认知类型的两类教学策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认知类型上的优势,弥补认知类型的劣势对学习的影响。因此,适应认知类型差异的教学策略有两类:一类是采取与学习者认知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另一类是采取对学习者缺乏的认知风格进行弥补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多模式教学。在本案例中,针对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等不同的差异,教师没有采用相应的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策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满足和弥补不同学习者不同层次的需要。②针对认知水平差异的教育:第一,教师应该采用适应智力水平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力分组。在本案例中,学生存在智力因素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采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二,教师应该针对智力水平差异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智力水平差异的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教育目标。对智力超常学生的教学目标是进行多元智能的充分开发,对其进行高学历教育和个性优化教育;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智力低下的类型来确定的;等等。在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根据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其次,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智力超常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加快进度,采用提早入学或跳级的形式,让智力超常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额外课程,对于智力超常学生提供常规课程以外的课程,满足学生“吃不饱”的需要;加强难度,提供比同等年龄的学生难度更深的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更多的充满脑力挑战的课外活动。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更多机会,教师要多给予智力落后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从简单的小事做起,给他们以鼓励和进步的信心;传授生活、劳动需的基本知识,加强智力落后学生生活自理、自助技能的培养;活动课程为主,活动可以帮助智力落后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加快思维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激发动机,增强信心,由于成绩差,自信心低下,所以智力落后学生对学习有恐惧心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增加学习的信心。显然,在本案例中,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出现了部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等现象。

2.(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制约学生的主动性。相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案例中的王老师在实施“新规定”之前,通过让学生重复抄写生字20遍甚至30遍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写能力,但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时的王老师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学未取得良好效果。后来实施了新规定,不再让学生抄写生字,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忆生字的方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提高了,这说明实施“新规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了学生的潜力,终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迅速时期的人,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作为教师,要知道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被动者。忽视学生主动性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那么这将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案例中王老师的“新规定”符合学生的本质属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案例中王老师实施的“新规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掌握生字,王老师在其中则扮演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

4)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案例中的王老师转变原来的单一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新规定”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三、论述题

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育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近发展区。也就是说,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有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2)教学创造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指导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终跨越“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的佳效果产生于“近发展区”。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