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3月11日)

时间:2018-03-11责任编辑:shanxiang001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小学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备考推荐:2018年国考教师资格考试协议班

点击加群:教师资格交流群(群内定期分享资格证资料、发布考试新信息)


一、单项选择题

1.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  )

A. 知识的动态性             B. 知识的权威性

C. 知识的客观性             D. 知识的确定性

2. 稳定、重要的学习动机是(  )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成就感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  )

A. 说服教育法                   B. 陶冶教育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实际锻炼法

4. “钢笔”这个概念须同时具有两个属性,即“以金属做笔身”和“书写工具”。这个概念属于(  )

A. 析取概念                   B. 抽象概念

C. 合取概念                   D. 具体概念

5. 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为(  )

A. 群体气氛                   B. 群体压力

C. 群体凝聚力                   D. 群体规范

6. 利托尔诺是(  )的代表人物。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 心理起源说

7.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高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认识活动                   D. 实践活动

8.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  )

A. 唐宋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明清时期                   D. 元朝时期

9. “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

A. 思维的间接性                B. 思维的直觉性

C. 思维的概括性                D. 思维的灵活性

10. 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非常愉悦。这种情感属于(  )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自豪感

二、简答题

1.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2. 简述激发与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三、材料分析题

1. 小明努力学习,遇到不会的数学题问老师,老师想到一种新思路便讲解给小明,但小明仍不会。老师讲两遍后小明仍未听懂,老师就说:“那你把答案记住就行了”。

请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该老师的行为。(3分)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 A【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个体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重要而且稳定的动机。

3. B【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的描述正是这一德育方法的典型表现。

4. C【解析】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5. D【解析】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6. B【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7. 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8. A【解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早显露。

9. C【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10. C【解析】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简答题

1.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

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

三、材料分析题

1. (1)材料中老师将想到的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讲解给小明,小明在听了两遍之后还未听懂的情况下,老师就让小明把答案记住。老师的这种做法违反了学习策略训练原则中的以下内容:①主体性原则,指学习策略教学中应该发挥和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只是给小明讲解自己的新解题思路,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②内化性原则,指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老师仅仅是讲解自己的新思路,而没有给小明练习时间,因此小明不能够将其讲解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③特定性原则,即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老师要针对小明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类型,帮助他选择学习策略或改善对其学习不利的学习策略。④生成性原则,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重新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老师在讲解自己的思路之后没有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因而才导致小明听了多次以后仍未听懂。

2)如果我是教师,我会依据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来进行教学和讲授,先教授小明解题的一般的方法,在他掌握一般的方法之后再教授新颖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小明真正掌握和理解题目的内涵。同时,我会给小明充分的练习和思考时间,让他将新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