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考试:个体的心理发展知识点

来源:招教网时间:2020-12-10责任编辑:yanggua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课程推荐>>>2021年全国教资直播讲座免费听,更多购课优惠点击咨询


一、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概念及阶段

1.心理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人生全程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选择)

乳儿期(0-1 岁)、婴儿期(1-3 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 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 岁-11、12 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 岁)、

青年期(14、15-25 岁)、成年期(25-65 岁)、老年期(65 岁以后)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选择)

连续性和阶段性

如:年龄体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如: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违法心理发展的顺序性。

不平衡性

如:关键期体现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差异性

如:因材施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选择)

1.童年期

四年级(10-11 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

2.少年期

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学生处于生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抽象思维占主导,并出现反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3.青年期

相当于高中阶段

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四)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选择)

1.遗传 2.教育 3.环境 4.主观能动性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名词解释、选择)

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即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可接受行原则”)

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大作用的时期。是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发现幼禽印刻现象时提出的概念。

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错过关键期,儿童后期也会发展,只是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